方丈 法語

佛法甘露

首頁 >

方丈法語


「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是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哲學命題,顧名思義「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不論你知不知道這位大師的哲學論證,生於十六世紀末的笛卡兒,留下了至今人人皆知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成了後代人人聲稱自己主體性的最佳表徵。

〈無我的主張〉
而佛家思想最大的特色卻是「無我」的主張,這在其他的哲學或宗教裡,似乎是看不到的;表象看來似乎否定了存在的自我。事實上在最初期的原始經典中,「無我」並不是表示「我的否認」,而是指離開對於「我」的執著的意思。之後才建立起依於「五蘊」的無我說,亦即我們的存在,係由色、受、想、行、識五個集聚而成立的,認為任何一處都沒有「我」的實體。在古印度的思想裡,「我」是代表具有「永恆、不變、單一、主宰」的性質。佛陀的思想是:現象界的存在皆是依相關聯的條件和合而成就的,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沒有單一主宰的性質,任何現象存在皆是關係性的存在「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
就連「當下這一念」也可能被生理的、社會的或是早年經驗等因素所影響;能不能自覺到「這一念」的來由,是佛陀所關切的。

在情境中觀照自身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色」涉及到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和當下的生理(包括基因)狀況。調和的身體狀況對於外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通常較為平和,四大不調身體狀況極端不穩定,相對於外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一般來說都會是相當激烈。進而意識到這「受」的歡喜、高興、憤怒、恐懼、受尊重、不受尊重……種種憂悲苦惱,引發「想」的思維、念頭,探求動機,揣測他人心思。
在歡喜的感受中所引發的可能是一窩蜂的好念頭,在不被認同、不受尊重甚或又被臭罵一頓的情形下引發的念頭,鐵定是一連串負面的、甚至毀滅的行動意志─「行」,這些行動意志所引發的作為又在當下烙印在意識層面,又成為下一次感受認知的著力點,這也就是我人一而再再而三輪迴的動因。在當下若能進入「想受滅定」止息善善惡惡的念頭,讓覺性現起,讓慈悲喜捨充滿心靈!情境衝突的當下,止息念頭、感受,就有機會不受輪迴之苦(簡單說:慣性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