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 法語

法義留言

首頁 >

方丈法語










2024-01-10 | 已閱讀數(145)

見緣起即見佛-高度覺察02

〈清淨無戲論體〉



方丈上人

本來就沒有戲論體,無常、無我!沒有戲論的「我」(實體)可以去戲論。一切現象「緣生緣滅」,也就是「有因緣果報,但沒有常一主宰的作者!」

你死了好幾萬次,不斷緣生緣滅,但這個無常、無我的「法性」本身就是不會滅,如如。就算成佛了,還是受因緣果報作用力而存在;只是「業」力轉成願力來。

從須陀洹初果就見法了,七來人間,這七來通通在還業,解消冤親債主。你會發現這樣的修行者,不會與他人計較。了解世間緣起真理,向著解脫精進。

有些人懂得布施、懂得「有孝序大人」(台語,孝順長輩)種福田,有福報!但不了解緣起性空,不在乎見法;每遇逆境,就不懂緣起法了!無法調御身心,這樣無法開悟!畢竟「修福報」跟「修智慧-解脫道」是不一樣的。

初果的人他就了解,知道利害關係了,「對是怎麼對,「不對」又是怎麼不對,「沒有戲論體」(沒有「我見」執取的偏好),不會去講是非。不會「非因計因,非果計果」。



乘願力來的,能夠享受生命,他本身沒有心理的苦,沒有強求,沒有所謂「求人所難」的欲望;沒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的苦,純粹是生老病死的呈現。要往生,他本身不會被貪瞋癡的因果纏縛,本身是解脫的。這是不一樣的!



「戲論」就像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當真一樣。一切都是因緣生滅,無常、無我,本來就沒有那個戲論體。如實照見實相,達到無我、無相的狀態,那他不會受到善惡的因緣卡住,體證「三輪體空」;不染惡,行善也沒有執取。

對情感,對生命也放得開;生命,如同荷葉上的露珠,早晨太陽出來後,閃耀著光芒,到中午亮晶晶的水珠不見了。「不見」不是真的不見!是「因緣具足不見的」,如果太陽下山,晚上入夜,霧氣濃厚,荷葉上又凝結出水珠,又再來投胎! 那個水珠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為它是緣起的,因緣變化輪迴而來。



學員菩薩報告分享

(。)「清淨無戲論體」的涅槃境界,對我們來說,其實是遙遠的。我們一定要從觀照「五蘊身心」到「四念處」,依「苦集滅道」一步一步次第修。

文中講到「清淨自性是修行知識內化為所有身口意清淨的能力!就是要洞察自己和他人社會存在關係,在情緒感受思維認知上高度覺察」

自己覺得可以用「情緒」來作為偵測指標;如果「我已經出現情緒了」,那前端一定有「貪瞋癡」。(往回探尋問題根源)

例如:有時回水上老家,如遇妹妹在煮飯,我會去幫忙;說是要幫忙,但不自覺的就在那裏下指導棋:「妳竹筍這樣切?竹筍直絲的,妳要這樣切橫絲的,要這樣切才對!。。」結果就引起妹妹心裡不舒服。她就說:「來!來!來!不然,換你來煮!」其實,對境時,對方的情緒已經起來,那我就要警覺了。

自己內觀時,會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那種「自尊心」或說「我」、我見、我愛「四根本煩惱」都會起來;當他人出現這狀況,我就知道調整自己了。

我是從這邊去感受自己跟他人,理解「覺察」跟「情緒」「認知」的關係,以及無常、無我的真相。



(。)過去師父講「因緣果」,說「緣」就是現在,就好像把不好的水果樹截枝,再接枝;雖然過去的「因」是不好的,但現在的「緣」是好的,那「果」就也會變好。

比如說:別人罵我,那我生氣,好像是種很自然的反應;當然並不是說我認為生氣是好的,我才生氣;只是因為外界的刺激反應。或者別人稱讚我,我會高興;等於說善意對善意,或者感受到是惡意,我也會自我防備。

如果回到「現在」「當下」這一刻的「緣」,不論別人是善意、惡意,種種不同的情境,能夠去觀察現前這樣的因緣境界,洞察它是怎麼推動我,讓我產生怎麼樣的心念;然後能夠選擇這個時候不要啟動惡意反應,冷靜下來,換一種方式回應,即時止息下來!



方丈上人

因跟果之間有個關鍵的「緣」,就是當下。原來因果都是這個「緣」在捉弄的,當下這個「緣」才是「主體」。好比說只有種子的因,沒有肥料、土壤、陽光…這些緣的條件俱足,那果是不成立的。要有「緣」的引導變化,即使「壞因也能變好果」。這個「緣」要在當下,不會被過去的錯誤模式抓著走,在當下是能變化的。佛教是「因緣果」的緣起論,不是宿命的因果論。也就是說,當下的功夫,不讓過去的不好延續下去,基因一直改良。



方丈上人 & 慧空

「清淨無戲論體」的概念,就是空性、緣起性。石頭也是緣起性,不離法性。可是,石頭不會成佛啊!「清淨無戲論體」是具有清淨、淨化的能力,究竟達到「涅槃」。

「心」也是緣起的,沒有永久常一、主宰的真我的那種本體。了解「心性」也是「緣起性」空性」的當下,這明見的心已經是跟「空性」契應,看到生命的本質,最究竟的本質,就是看到諸法實相「般若智慧」「覺性」現前。所以,有成佛的能力,有成佛的作用性。



了解諸法實相是緣起、無常、無我;體性是「緣起性」「空性」,是中道,也不是常,也不是斷滅,本來「如如不動」。是因為你起了執取的觀念,有善惡、苦樂的觀念,有了貪著和厭惡,才有稱譏毀譽利衰苦樂,有榮華富貴,我拼命啦!有對跟不對的執取,就落在「戲論」。

如果你明見:因果像在演戲!沒有那個做好人或做壞人的永久靈魂是,沒有這種東西啦!緣生緣滅的因緣果報有啦,但常一主宰的作者沒有啦!

這呈顯出一切存在都是「無常」、「緣生緣滅」,沒有「戲論體」,也就是說「緣起性空無自性」的意思!其實只是換一個名相「無戲體」而已!



〈逆境才是觀修處〉

沒有境界來磨,都覺得自己很有修養 沒什麼貪瞋癡。逆境一來,那個風火頭(台語)發作起來時,你才知道自己的無明渴愛瞋恚,習染深重!

如果你逆境時平靜接受,不要這麼快情緒發作,這是觀察自他絕佳的時機。

你也許會看到:他還是依著他的「慣習」「喜好」在跟人講話。合他的習慣,就喜歡;不合,就嫌棄;無法契應「無常-緣起性」「空性」;身口意行固著,就有了對立。



一個初果的修行者在「逆境」時,會發現自己心性的真實相,這真的很重要。

「對境」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快速的提升、觀修的時候。當然前提是自己很想精進。

「對境」之後,如果不順遂、不如意,會引發自己「反思」,警覺、思維、分辨自己的身口意行的慣性模式,為甚麼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結果?譬如說自己的表達應該如何提升?才能達到自他相互饒益? 事後該怎麼去圓融、圓滿,讓自己清淨,對方也能夠清淨。如此的「提正思惟」必能更好的調控改善自己的身口意行,讓我們智慧不斷提升。

有些人警覺之後,愣了,也不會跟人道歉,也不會服軟,都不會,那這樣子其實下次還可能停在那個模式。

所以,對境是真觀修處,是進步的契機。



〈覺察戲論~ 不執取〉

在現象上如果執取五蘊身心,以為有個「我跟我所」可得、可用,就是「戲論」! 人世間的對立,認定我是對,你是錯;落在是非、善惡、對錯的取著,就是「戲論」! 洞澈諸法實相-「緣起性、空性」不會執取有個恆久「對」的實體性。知道世間一切名相、現象,都是緣起幻生的,沒有實體性;沒有恆常的有,也沒有恆常的滅;荷葉上的水珠不見了,水珠也沒有恆常的消失,只是一個變化流動的一個狀態。不取著現象,但覺知因緣果作用力。

體證這樣的「清淨無戲論體」,會消融腦中烙印固化的「好」或「壞」。在這樣覺照下,當下呈顯的覺知是那個清淨、絕待的狀態,沒有對立。在正覺的作用力下,了解實相無相-空相一切不可取著,自然面對逆境時,也沒有一個實在的逆境啊!

帶著這樣的洞察與理解,開放的態度面對自己,相信自己還會進步,相信別人也能夠接納「我們的理解,跟回應的態度」;由此「覺察力」會帶出強化心智的能力」。



一杯水(200cc),放了一湯匙鹽巴下去,很鹹對不對?如果把「這杯水」變成「一大水缸的水」那麼多,那一湯匙的鹽巴,在這一大缸的水裡面,嚐起來會很鹹嗎?不鹹了,對不對?就不鹹了!

所以,如果我的心意識像這麼小的一杯水,那一湯匙鹽巴下去,就鹹得要死,我就會很難過;可是,如果我心意識的容量,像一個大海那麼大,那一湯匙的鹽巴下去,完全不會鹹,完全無礙啊!

當下的「緣」可以擴充跟清淨我們的心意識的容量與品質。心意識若像裝著水的容器,那心意識的狹隘?或開闊?就會決定我們的苦樂;所以,「苦樂」也沒有一個實體的客觀性,依著「心的容受性」「淨化性」有多大,來決定你是受苦?還是離苦呀?

在當下高度覺察下,會強化心智,開闊我們意識的容受性。能開闊,就不固化,就可以有選擇性。選擇性就是:原來你會卡在一句話、一個感受、一個念頭;現在你可以選擇不要卡住,你的注意力可以拉回到「覺知」本身,選擇回到觀修當下的覺察本身。覺知心,而不是固著在所緣的念頭、感受上;你就會有調動跟選擇的自由!



一般人,就是落入「刺激跟反應」模式, 一對境,就被所緣境卡住,執取了!你一執取,自己動彈不了!你想要選擇,想要不生氣;事實上,你卡住了,動不了,根本就沒有選擇的能力,沒有自由的能力。從「安那般那念」跟「四念處」的觀修,會感受到:原來「回到心」!「回到當下覺知」不要被所緣境卡住,是多麼重要!

所以,回到「清淨自性」的覺知,才能夠有自由清淨的能力。<- 收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