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 法語

法義留言

首頁 >

方丈法語






2024-03-06 | 已閱讀數(125)

見緣起即見佛-〈生命相續的中心-業〉

〈因緣相續的我〉

人是向死存在,但並不是一死百了;會隨著念頭、習氣、業報去往生投胎(或說再生)。了解緣生緣滅,一切不可得,亦無可執著;但有業報相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往生時隨意業、口業、身業等強大的業力,召感緣起去受報。原有的性格、體質、智商這些性質會延續到下一生;然而意識不能去投胎,因為人死大腦也隨壞滅,意識(第六意識)無法產生,不能去投胎,只有業識再生投胎受報。

佛陀說「無我」:是指沒有阿特曼(atman)那個俗稱靈魂的常、一、主宰的「我」。然而,生命相續的中心,應該是「業」也就是行為的因果機制。過去的經驗,成為我們無意識的性格,集中於現在,創造其環境;而現在的經驗和過去的經驗結合起又含藏於未來,以創造自己的經驗,這個過程叫:生命的相續。這就是性格與行動創造之間的關係。

從佛學的立場來說:「昨天的我雖與今天的我不完全相同,但今天的我卻是由昨天的我演變而來,不是由別人演變而來,是屬於同一個因果相續系列」



〈緣生緣滅 本來如是〉

方丈上人

修學佛法的人,在病情急速惡化之際應該要告訴他病情,讓他知道即將面臨死亡,做好臨終的準備。家親眷屬若是蒙騙病情,只是希望陪伴他,讓他快快樂樂的直到往生就好,其實對他是不利的,他會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開悟的羅漢,對「生死」很清楚,坦然接受,怎樣死也知道了。我怎樣死的?我鬱卒從哪裡來?就是那個根-緣起,緣生緣滅從哪裡來?我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好的緣叫成功生,壞的緣叫失敗滅;也知道大概成功的理由從哪裡來!「緣起法」的深奧,就這樣---對是如何對?不對是如何不對?滅是如何滅?死是如何死?沒有死是如何沒死?這個因緣你自己要心裡有數。這是「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一般沒有修行的人,都是用知識跟習性在講話,當下沒有「覺性」;都是用大腦「第六意識」跟「五識」狼狽為奸在說話,講些是是非非,那不重要。若是想要往生「常寂光淨土」,先決條件就是「緣生緣滅」你清楚,有「內觀」的功夫,自己怎樣好,怎樣壞?思想?自己的習性怎樣?都能講得出來,沒有偽裝,不能掛面具去投胎。



〈法相-法性 相互依存〉

方丈上人 & 慧空住持

度脫生死大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平常修學法義一定要很用心,才能饒益自己,饒益他人!

一切存在依著因緣條件聚合而生;也依著因緣條件的變動、壞滅,這存在現象,就損滅! 這一切存在的現象,總稱「法相」;而這「法相」具體的人事物都是要依著「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法性」來運作。這「真理法性」是無為法,不是誰創造的,是「非緣生」,是「如如」存在,「本來如是」。「本來如是」,它就是沒有界線,超越時空,「本來如是」就是這樣子。

但是,這法性的運作,我們怎麼感知到?我們怎麼觀察到呢?是透過法性運作呈現的「法相」-所有的存在現象而得知的。因為物體就是依著法性的原則呈現出來的。所以,如果沒有現象(法相)的呈現,你又怎麼可以去確認真理法則的存在。

所以只要有存在,就有世界。只要有現象的存在,那個「界」就產生了。就是說只要有「食欲、性欲、情欲」的存在,那「欲界」就產生了;雖離開情欲、瞋恚,只要還有執取存在,那色界、無色界就產生了。所以,那個世界的產生,是因為有這樣的因緣聚合產生出來,才相應出這樣的世界,所以,「法性」跟「法相」它是相互依存的,或者講「一體兩面」。

「法性」是名法,如果將「名法」講成「心法」,就會覺得這個心法好像靈知靈動;如果勉為其難,可以講「這個法性就是宇宙的心靈」不生不滅,但應該是「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佛家不太用世俗的語言,因為要讓別人可以懂,才用各種言語來說「喔!有心靈」這個心靈並不是大腦的情緒、情感或者是邏輯思維;為了強調不是大腦的心智,才說一個超越大腦的靈動靈知的那個心靈存在。佛陀說「原來大家都有覺性,都有佛性啊!只是『一念無明愛著』才沒辦法了解」。



〈靈光乍現〉

「心靈」不是靈魂,也是需要因緣現起,它才產生作用,就說是「業」、「業識」、「業識的清淨體」或者是「阿賴耶識清淨」之後的那個「一切種子清淨識」。



人雖然是向死存在,可是,會帶著習氣業報去投胎,就是有那個「業識」。

因為「識」有兩個面向,就像我們的意識有兩個面向,一是「認知、了別」的功能,其次是我們的意識所認知、了別的經驗記憶;也就是說一個是「能識」,一個是「所識」。而這些「經驗記憶」含藏的習氣種子成為「業識」功能。



透過修行,不要讓自己的經驗記憶或貪嗔癡一直覆蓋著這個本來如法性的心靈覺性,讓心靈像一道曙光穿透雲層現出來。

不是用大腦意識心,硬是去分析、記憶、很努力地去想,不是!不是這種作用!有時候反而是非常的專注又非常的放鬆,會有「靈光一現」,「啊!」想通了,是因為它會把我們的大腦功能調整到,很適合讓我們的心靈能夠有一個曙光現出來,就是說不要一直讓自己的經驗記憶或者是貪嗔癡,去覆蓋了這個本來的心靈覺性現起。

並不是說放鬆、散亂,「散亂」的心意識,沒辦法聚集。有些時候,一直想,想破頭,想不出來,反而我們沒有一直去想,不很緊張,又不很刻意,放下的時候,很自然的靈感跟很自然的解決方案會跑出來,很多人他都有體會到。就像有些時候,我們在專注又放鬆之下,反而很自然的靈感跟解決方案會跑出來般! 你若遇到怎麼忽然間「靈感」現起,無師自通…你就知道有那個東西。



〈生命相續的中心-業〉

我們會談「心靈」,或是「清淨無戲論體」、或是「業識」,是因為「我們並不是死了就斷滅了」。既然不是死了就斷滅,那到底死了,這輩子這個色身死了之後,到底還有什麼會留下來? 什麼會延續到下一生?當然就是我們所做的各種身口意行的習性烙印、善善惡惡等是「業識所承載的資訊」。但沒有那個『承載體』,是法性的因果作用力的『功用承載著』那個資訊指令啊!那個指令影響著將來相續的生命品質!



這個「延續」並不是說有一個實體的主體、實體性的主體,延伸到下一生!因為這種往生投胎的語言描述,容易造成我們一種實體想像!

近幾年發現一種「巴克球」(磁力球),圓形的磁力珠,如果你創意夠好的話,可以變化出各種模型樣態,也可以變成一串珠子。這串珠,一個珠子一個珠子相連著,其中沒有任何實體線貫串著,可是,珠子卻可以相連作用,因著磁力而相續。如果把「磁力」想像成「業力」,你就知道,中間沒有實體性,一生相續著一生,中間是「業力的作用、業力的感召」!



所以,這輩子跟下輩子不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中間有「業力」的相續。那這個「相續」就帶著我們上一生的一些習性跟業報去,然後這一些習性跟業報,可能呈現在我們的性格、體質、智商上面。為什麼會說這樣子咧?一個人很喜歡知性的東西、很喜歡閱讀、很喜歡探索,那想必然,他相應出來的大腦功能,就是對於一些不懂的東西,會很容易想要探索!從小到大,因為這樣子的一個因緣,他自然就會形塑他比較好的智商啊!這是從因緣法來講也是這樣啊!



如果你業報的善的資訊功能指令夠強的話,你延伸下去的果報功能夠強,下一生的生命品質、果報的品質,就較好!就是會依著你現在承載的業的資訊跟業的功能,影響到你下一生的相續。



生命相續的中心,就是「業」啊!這個「業」它沒有斷滅!這個「業」它會承載著我們上一生造作下來的善善惡惡,或者愛恨情仇,我們有很多冤親債主-有恩人,有仇人,其他的就是在這兩者中間擺盪的遇緣!一些喜歡、不喜歡的朋友,投緣、不投緣的朋友,那這些相處之後,留下的經驗記憶,它會變成以後我們面對人事物的「指令」。



當你清楚的時候,遇到很多事情,自然的在當下正見人事物的緣起,看清記憶經驗的固著性;回到緣起當下的 可變性、可修性,從五識一直到第八識,都可以「轉識成智」,那「轉識成智」的狀態最後就一定是:遇到冤仇能夠解冤仇,遇到恩人能夠感恩,遇到需要扶助的能夠扶助,遇到需要自己挑戰的能夠挑戰,遇到因緣不具足該放下的就能放下;他的生命品質,會一生比一生更接近我們講的第八意識的那個「大圓鏡智」。



「轉識成智」,那「轉識成智」的圓滿度越強,越能夠像 佛陀,像師父上人這樣的大威德力來帶領我們。如果我們光有悲憫心,沒有大智慧,心有餘力不足,沒有能力轉化家親眷屬、又沒有能力轉化那些你喜愛的朋友,那你就看著他們這樣子,心裡也很不忍。大菩薩的心境是:努力的修行,為了是要渡化生死迷茫輪迴的芸芸眾生的我們。

<- 收合全文>